时间:2020-04-27 15:37
栾贻信,1938年生,山东淄博市淄川人,中共党员。1959-1964年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就读,1964-1977年在东北工作,曾任黑龙江大兴安岭报社编辑部主任。1977年调入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前身)从事哲学教学工作,先后担任学校宣传部长、党委副书记。1987年晋升副教授,1989年破格晋升教授。2000年退休后,倡导成立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现为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担任生态文化研究中心顾问,从事中心学术研究指导工作。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主要从事美学、文艺学研究,出版专著《反映建构艺术现象学》《实践—建构美学初论》《文艺美学》,先后在《文史哲》《江汉论坛》等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文艺美学》(专著)《德国古典美学家论美是自由》等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开始转向现实社会问题研究,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与精神文化关系研究。代表作是《社会发展精神特性论》,2006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先后在《东岳论丛》《烟台大学学报》等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论物质生产的精神文化特性及其实现形式》1999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1世纪初至今,由关注现实社会问题,进而关注当代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倡导成立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推动生态思想文化研究。代表作是与范跃进主编的《循环经济丛书》(六卷本),该著于2009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与盖光合作的《文艺美学》中,着重论述了文艺创作活动中的“双重主客体”范畴。在与袁俊平合作的《社会发展精神特性论》中,将文明划分为生态、物质、制度、精神四大文明,并着重论述了精神文明渗透到其他三大文明中的方式,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在与范跃进共同主编的《循环经济丛书》(六卷本)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构建广义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从生态存在论、生态认识论、生态价值论和生态生产方式四个维度建构生态哲学视野下的广义循环经济理论体系。
他认为,治学一是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训练。在引导后学从事学术研究时,经常强调哲学思维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二是治学应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为现实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提出学术研究一方面要坚持自己的学术观念,另一方面又应迎接社会发展的呼唤,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思想、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