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3 15:59
庞朴,字若木,原名声禄。1928年10月,生于江苏省淮阴县,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史专家、简帛学研究的开拓者、海内外公认的儒学研究权威学者。历任山东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历史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总编纂、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庞朴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所提出的“火历”说,再现了一种遗逸已久的上古历法,获得天文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文革结束后,率先在《历史研究》上发表《孔子思想的再评价》一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孔子思想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价。198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创刊号上发表《“中庸”平议》一文,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研究儒学,还儒家中庸之道以本来面目,开辟了传统儒学研究的新局面。1984年,《儒家辩证法研究》一书出版问世,打破了只有道、法两家有辩证法而儒家没有的陈见,指出儒家不仅有高深的辩证法思想,而且还是道家用弱、法家用强的辩证法的折中或综合,是它们逻辑发展的必然,震动了整个学术界。
1981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聘,担任《人类文化与科学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1982年,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应该注意文化史的研究》一文,率先发出重视文化史研究的时代呼声,引起学界的强烈反响,从而掀起了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序幕。他就文化学、文化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诸问题,数十次发表演说、撰写文章,阐述其对文化的各种思想认识,从而推动了文化研究热潮的前进。
庞朴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可归纳为“一二三”:一就是一个定义,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人化。二就是认为文化有两个属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三就是文化有三个层面,即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这一重要阐述,成为探讨中华文化问题理论指导。
20世纪90年代,他致力于中国辩证思想的研究,提出了“一分为三”说,既世界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同时又是三分的;统一是三分的统一,三分是统一的三分。对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墓竹简的研究,解开了思孟五行说等千古谜团,提出了儒家“三重道德”论、从心旁字看思孟学派心性说、“仁”范畴的演化等精辟见解。为推进简帛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倡议成立了国际简帛研究中心,并在互联网上开辟了“简帛研究”网站。
2004年,受邀创建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推动儒学的教育、研究、传承与传播。儒学研究中心创办的《儒林》杂志、“儒林”沙龙、“儒学全球论坛(2005-2010)”,反响巨大。先后主持了《儒家学案(系列)》《20世纪儒学通志》《儒学小丛书》等儒学研究重大课题。2010年山东大学在儒学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儒学高等研究院,庞朴担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同年9月,在山东曲阜召开的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上,被授予当今儒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孔子文化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