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16:52
马立新,男,汉族,山东章丘市人,1966年9月生,中共党员,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98年开始致力于数字艺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哲学研究,是国内外最早开展此项研究的学者之一。20余年来,马立新及其研究团队围绕数字艺术哲学学科理论体系构建这一总体目标,进行了持续探索。
一是创建了以数字美学原理为核心的数字艺术哲学理论体系。采用系统思维和胡塞尔现象哲学路径,创建了新型的“自由情感——数字美学观”。该理论认为,美的本质在于自由情感的创造、激发和传播;数字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的美学本质在于它在传统艺术直观真实、主观真实、客观真实三种基本文本美学构成的基础上生成了本真真实、超现实真实和虚拟真实三种新型艺术真实,因而能够激发出较之传统艺术更强烈的自由情感;其内在机制是数字艺术特有的双重互动不确定性机制,因此数字美学又被称为“双重互动不确定性美学”。
二是阐明数字艺术德性生成机制,创建了以“利他行动德性观”为核心理念的数字艺术伦理学体系。该理论认为,德性是社会中个体或群体实施的某种充满功利性的具体而切实的行动及其成果表现,即德性的本质在于人类的利他行动。其他任何事物的德性都以其与人类互作行动的利害关系来界定。人是德性的主体,人的利他行动是德性的直接源泉,人的德性行动能唤起行动对象强烈的自由情感。
三是首创了低碳美学与低碳艺术原理。在充分思辨和评判古今中外各种本体论美学观和艺术观缺陷的基础上,针对当代数字艺术秩序混乱、艺术德性缺失、各种病象突出的现状,创建了一种新型价值论美学观和艺术观——低碳美学与低碳艺术理论。
四是阐明了数字艺术权利和义务的量变与质变机理,初步构建起数字艺术法哲学理论框架。率先从法哲学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数字艺术公共安全机制,阐明了数字艺术生产权利、传播权利和消费权利的扩大化特征和主要非义行为,尤其是对高碳数字艺术精神损害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开创性成果。
五是探索数字艺术人学哲学,创建低碳人学理论。沿着与低碳美学与低碳艺术理论同样的致思路径,在全面评判中外各种本体论人学哲学的基础上,重建了一种崭新的价值论人学哲学。“低碳人”学说以其鲜明的人生价值判断和对人生终极目的追问与既往的人学哲学划清了界限,并为重新考察、评估和检验一切人类文明创造物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提供了一个普遍而科学的尺度。
经过20年的潜心和持续研究,马立新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数字艺术论纲》《数字艺术哲学》等多部专著,首创的“自由情感美学观”“基于双重互动不确定性机制的数字美学观”“利他行动德性观”“低碳美学与低碳文化艺术原理”等重要学术观点,被引用500多人次。《数字艺术与数字美学研究》《数字艺术哲学》《数字艺术德性研究》和《低碳人》分别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3次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