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19-10-17 00:00

李中国(临沂大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3年9月

 

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加强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育精准脱贫,成为高校教师培养供给的重要内容。该成果对接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对综合实践型教师的迫切需求,汲取国内外教师培养的优秀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围绕为什么培养综合实践型教师、培养什么样的综合实践型教师,怎样培养综合实践型教师等问题展开;遵循现状调查、比较分析、理论建构、实践验证的行为逻辑,利用文献法、团体焦点访谈、行为事件访谈、因子分析等多种方法,深入阐述了“综合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内涵特征、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及运行保障;针对科学课和艺术课的师资素养规定,从实践基础、理论依据、目标规格、课程建设和运行机制等维度,对各自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设计和阐述;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了综合实践型教师培养的行动建议。

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师资诉求,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构建了“综合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理论框架。新世纪初,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增列了科学、艺术等融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强、实践性突出的广域综合课程。该类课程对传统“单一学科”为主的教师知识能力素养提出了挑战,要求配备具有多学科素养的综合型教师。该成果以综合实践型教师素养研究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梳理、现状调查和理论解析,构建了“综合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

二是针对综合实践型教师素养生成的特殊性,以行动研究为主线,探索了“全方位创新驱动”实践模式。该成果提出了“综合、实践”的行动理念,创建了“校所联盟”的实验教育学院和“校地共建”的教师教育基地,实施了“集中培养、专题研习、校本教研、跟进辅导、协同发展”的培养策略,实践了“理论学习为先导、案例分析为载体、行动研究为主线、结对服务为助力、同行互助为常态”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为教师培养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参考。

三是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达标性,以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为支撑,研制了综合性实践型教师培养现状调查指标体系。基于文献梳理与分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解析、专家学者对教师培养模式及其基本要素研究观点的学习,运用混合研究法,形成了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组织管理构成的“四个维度、十五个观测点”的调查指标体系,为高校人才培养现状调查提供了借鉴。该成果对综合实践型教师培养的理论依据、目标定位、原则、规律、特点的探索,丰富了教师培养理论。成果中的典型案例均是在长期研究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的高校,该成果进行了系统描述与全面分析,为其他高校开展综合实践型教师培养实践提供了借鉴。以该成果观点为基础,形成了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关于强化省级统筹、校地联盟,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提案(第0210号)”;部分观点纳入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


李中国 临沂大学社科处处长、二级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等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20余项,在《教育研究》《新华文摘》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特等、一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等20余项。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